解離乃是一種心理防衛機轉  在精神科學的研究中,失憶症是屬於「解離症」的一種。解離症,由於較其他精神疾病來得少見,所以多數人對其發生的成因與防治,都顯得陌生。記憶,就像是從不停止運轉的軟片,從我們有意識開始,就記錄著生活中的點點滴滴,並在特定時刻,讓我們跳接憶起曾經的某段時光。如果有一天,記憶中的片段或全部,被不知名的力量「消磁」了,讓人再也想不起來,真不知該傷感,還是慶幸?常想,如果我們能夠自由地選擇記憶的存在或失去,人生的痛苦是否就能因此而免除?這或許該問問那些歷經「失憶」,隨後又重拾回憶的人吧!

解離症,發病頗富戲劇性

經常透過電影,我們會看到許多關於「失憶」的情節;其原因多半是基於突發的「精神刺激」,以致情緒因無法面對而喪失相關的記憶,也有些是因為受到「外力撞擊」,導致特定或全部的記憶從生命中憑空隱沒,甚至連自己的姓名或相關的親人都無法記得……。以上都是失憶症的臨床反應,其中,只有受到「精神刺激」所導致的失憶,屬於精神科治療的範圍。

在精神科學的研究中,失憶症是屬於「解離症」的一種。解離症,由於較其他精神疾病來得少見,所以多數人對其發生的成因與防治,都顯得陌生。可是,由於解離症的發病,總帶著濃厚的「戲劇性」,所以一旦發現,往往都會被報章雜誌披露,或成為電影、連續劇等編劇筆下的重要題材,讓人無形中對這些「突如其來」的解離症狀,投射過度的奇情想像,並產生想一窺究竟的好奇。

光從「解離」症的字面來感受這個精神疾病,總能多少意會到崩解、分離的景況。據三軍總醫院的精神科主治醫師夏一新解釋,「解離症乃是一種心理的防衛機轉,將所有能引發心理痛苦的意識活動或記憶,從整個精神活動中分離出來,以達到保衛自我之作用。」當解離作用發生時,人格會暫時性地失去其整體性,並呈現記憶、意識、自我認同上的變化,也有部分會合併憂鬱、焦慮等症狀。

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的定義,「解離症為個人的意識、記憶、身份、或對環境知覺的正常整合功能遭到破壞,而這些症狀卻又無法以生理的因素來說明。」通常,解離症發生的成因,多半來自特定事件的衝擊、無法忍受的傷害或突然破裂的人際關係……等。夏一新說明,「解離症的發生,多半是突發性的,只要能確實掌握導致發病的成因,病患多會在數日、數周或數月內恢復正常。」

十七世紀後,才有「歇斯底里症」的出現

由於解離症在國內發表的病例不多,夏一新又是實際接觸過臨床個案的主治醫師之一,所以我們就透過他的現身說法,來了解關於解離症的面面觀。來到三軍總醫院,正值其搬遷的過度期,許多人都忙裡忙外,顯得有些浮動。在精神科大樓,許多住院的病患仍按著既定的療程,有的遊走於病房內外、有的則靜靜地坐在起居空間,彷彿外在世界的搬動,影響不了他們的心波。

回顧解離症的歷史,最早出現的稱呼為「歇斯底里症」,被認為是種身體上的疾病,因為Hysteria(歇斯底里)為希臘文「子宮」的意思,希臘人認為該症的發生,乃是因為女人的子宮在體內遊走所致,必須將其歸回定位才能痊癒。到了中古時代,隨著宗教觀念的影響,該症又被解釋成與魔鬼、巫術有關。直到十七世紀之後,Hysteria才被視為心理上的疾病,而十九世紀則開始有人利用催眠來治療該症。

後來,歇斯底里症開始在醫學界被廣泛使用,並分成「解離症」與「轉化症」兩大類別,前者為記憶、意識、精神的解離,後者為僵化、痲痺或對聲、光等身體上的感覺喪失。夏一新說,「解離症能影響人的精神狀態,涉及生物、心理及社會文化等層面;而轉化症則會讓患者呈現失明、失聰或身體癱瘓等症狀,如果不深入探討其發病的心理成因,很容易被誤以為是身體上的疾病。」

透過目前的「解離症」臨床報告,該症大致可分為解離性失憶、解離性迷遊、多重人格違常、自我感消失及解離性木僵等症狀,以下分別說明:

●解離性失憶

在大腦未經任何外力撞擊的情況下,病患突然產生全面或選擇性的失憶。通常,造成失憶的成因,多是因為突如其來的痛苦無法面對,進而選擇用「失憶」的方式來逃避,例如許多軍人在目睹過極度殘忍的血腥事件後,可能會產生失憶的症狀來避免重回當時的恐懼。

據夏一新的臨床報告,曾有被長官斥責的軍官,因過度擔慮再度被處分,情緒始終無法鬆綁,後來果然在二度被斥責後,出現了失憶的症狀,夏一新說,「該軍官一直因不適應軍中的生活,長期處在高壓的狀態,所以一旦碰到無法處理的挫折,情緒就解離了。」發病後,該名軍官只記得讀軍校前的事,對於逼他投考軍校的雙親已完全不認得,甚至連自己的名字也無法想起。治療中,夏一新除了透過軍官生活的照片,幫助其恢復記憶,也透過不斷地開導,慢慢讓他將心中對軍旅的排斥感淡化,失憶症也就因此而慢慢康復了。

●解離性迷遊

另一種類似「失憶症」的解離性迷遊,除了同時保有選擇性失憶的特性外,還會產生離開家鄉或工作地點的遊走。有位得知男友移情別戀的十九歲女孩,有天在騎車上班的途中,突然控制不住自己地將車子騎往山上,超出平常的活動範圍。在騎車的狀態中,她雖無法用意識告訴自己不要再騎,卻仍可以遵守路上的行車安全,不致發生危險。可是個案中的女孩,卻在遊走的過程中被歹徒挾持了,並被囚禁達十九天之久,所以當她被尋獲之後,已不止是單純的遊走問題,還併發了無法吞嚥與全身僵直的症狀,經過了長期的催眠與訪談,才漸漸恢復。

還有位中產階級的主管,因面對升遷無望與家人病故的雙重打擊,有天突然在上班期間,無故消失了五個多小時。據說,他一直漫無目的地走,回來也不告訴任何人這段期間的經過,就算透過多次的訪談,仍無法清楚得知出走期間究竟發生過什麼事?還記得有些小說也曾描述過類似遊走的情節,當劇中人面對生活的驟變而無法面對,可能會整天在外遊走,遇到綠燈就直走,碰到紅燈就轉彎,直到體力再也負荷不起遊走的耗損,才會回到熟悉的地方。

●多重人格違常

多重人格違常,是指一個人同時擁有不同的人格,而這些人格會在不同的時間表現出來,並且都有複雜且完整的主體,擁有個別的情緒反應、態度、記憶及社交行為模式。這些不同的人格,經常以輪替的方式來控制身體,當其中某個人格出現時,其他的人格特質就會消失掉。患者可能在一天內,出現幾種不同的人格特質,自己卻毫無察覺,只有透過深層的催眠,才有可能得知患者的多重人格現象。

電影《驚悚》中的殺人犯,就屬於多重人格違常的典型,他所具備的多重身分,不但彼此獨立且從不互相干擾,所以才能讓律師深信他的清白。此外,暢銷書《24個比利》,也是描寫多重人格違常的著作。夏一新表示,「患者普遍在童年時期曾遭受到暴力威脅、性侵害、亂倫,或曾目睹重大的傷害事件,累積了太多來自環境的壓力,並缺乏外在的支持力量。」

據說,約有六成的多重人格個案會有自殺、自殘或攻擊性的行為舉止,治療必須藉由催眠、藥物、輔助性會談程序或長期的個別心理治療,才能慢慢了解其不同人格的面貌。「此為解離症中最困難且最不易被發現的症狀,也是最不容易復原並容易再發作的病症,平均治療時程為三點八年。」此外,多重人格也容易併發憂鬱症或性格異常,甚至其他重大的精神疾病。

●自我感消失

有些對新環境無法適應的軍人、住校生,常常因無法面對內在的不適應壓力,而產生自我感消失的解離症狀。自我感消失,就是心智活動從身體中脫離出來,而不再屬於原有的軀體,外人則感覺該軀體被不明物體「附身」而失去原有的個性。通常這類自我感消失的解離症發病時,有些病人會暫時性地喪失自我認同及環境辨識的能力,有時病人會有如同被他人、精靈或神祇等外力所取代的表現。在發病時,病患的注意力及醒覺程度會減低,或僅專注於四周環境的特定事物,且會出現侷限而又重複的動作、姿勢或言語。

夏一新說,「在軍中,自我感消失的個案特別多,多半因為抗壓能力弱與不適應所引起,有些患者甚至會突然變成會發號司令的『三太子』,拿刀亂砍自己不會反應出疼痛。」通常處理這類自我感消失的解離症病患,院方都會將治療過程拍攝起來,以幫助病患理解發病的過程,並合力找出克服解離的方式。

●解離性木僵

除了記憶、意識上的解離,屬於精神科的範圍外,因「轉化症」所造成的解離性木僵、靜呆或癱瘓、知覺痲痹,也能透過藥物催眠暗示或其他特定的心理輔導而獲得治療。凡因重大的精神刺激導致身體突然無法動彈,就像武俠片中被「點穴」般地僵化、無法行動,甚至對外界的聲光及碰觸,都失去了反應,皆屬於轉化性的解離木僵症狀。當木僵症發作時,病患並非處於睡眠或無意識的狀態,只是無法透過正常的方式,自由牽動身體的律動與感官的反應罷了。

夏一新曾經在今年的總統大選後,碰到一位因不滿選舉結果而演變成解離性木僵的病人。該病患在選前就因過度擔心戰爭,而陷入極度不穩的情緒中,後來因為所支持的人落選,就呈現面無表情、兩眼發直且全身僵硬的「木僵症狀」,對外界的敲打、呼喊都全無反應。後來,經由醫護人員不斷對他說明選後的和平景況,病患才因情緒的鬆綁而「大夢初醒」,並漸漸回到正常的身體狀態。

解離性木僵化,常發生在過度追求完美、個性焦躁且凡事災難化的人身上,當其遇到重大的壓力或心理挫折時,就會因過度反應而呈現木僵狀態,嚴重者甚至會因無法進食吞嚥,而導致脫水、死亡等不幸。如果能馬上送醫,並透過適量的抗憂鬱劑、安眠藥及低劑量抗精神病藥物治療,通常能戲劇化地恢復正常。

夏一新表示,「要防止木僵症的發生,最重要的是學習調整性格,讓自己更有彈性,不要把自己逼到死角,以免期望愈高,失落感愈重。」

抗壓能力差、高自尊、低自信……,最易罹患解離症

通常急性發作的解離症病人,只要能快速找出病因,並透過輔導助其免於恐懼,就能立即為過度緊繃的內心鬆綁,達到不吃藥就能快速恢復正常的成效。但如果患者內在的創傷太大,無法靠自力解除心理上的痛苦,就必須透過安眠藥物的催眠,助其在意識上放鬆或暗示肢體的活動,以尋找出病源,進而邁向康復之路。

對於解離症的發病,夏一新認為病人會在心中潛藏著「原發性及次發性收獲」的動機,意即,「透過發病,避免持續面對創痛,並能附帶地獲得親人的注意與關心。」其實,除了較難痊癒的多重人格違常,其他解離症的病人,只要能在治療的過程中,感受到精神上的支持、情緒上的安撫及心理上的慰藉,就能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的生活。究竟哪種人最容易罹患解離症?夏一新表示,「通常在抗壓能力差、高自尊、低自信、凡事追求完美且喜愛鑽牛角尖的人,比較容易被情緒擊垮。」

由於解離症的發作,多起因於環境中的壓力,所以不會透過「遺傳」來發病。在台灣,有不少的解離症病患,並不會尋求精神科的幫助,反而透過收驚或求神問卜來處理相關的解離症狀。對此,夏一新的反應是「樂見其成」,他不想將收驚與精神科放在天秤的兩端比較,只希望歷經解離痛苦的病人,可以因為找到抒壓的管道,而獲得最好的復原,不管這個管道是門診、是收驚,還是任何民俗療法。

將負面情緒轉化成正面謝意

曾經也屬於「急功心切」的夏一新,因體認到過度執著的痛苦,於是經常自我提醒:「將負面情緒轉化成正面謝意,才可能為自己的情緒鬆綁」。他強調,「每天都在輔導別人,如果自己不穩,是不可以的。現今台灣的人心太浮動,所以必須隨時為自己減壓,才能獲得更高的生活、工作品質。」

如今,夏一新總會推掉不必要的應酬,並持續靜坐、慢跑及吐吶,以維持隨時飽滿且熱忱的情緒。充滿喜悅的他,總能讓人不經意解除心防,加上他對病患總懷抱著高度的同理心與極佳的耐性,所以選擇到他門診處的病人,多半都能體會到他的用心關照。對夏醫師來說,學習,自是永無止境的,其中教他最多的,往往都是他的病人。

文 & 圖/邱麗文(2000,張老師月刊)請尊重智慧財權 如要轉貼請註明出處

arrow
arrow

    夏一新身心精神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