焦慮  焦慮是很常見的一種情緒反應,當病患出現焦慮情緒時,經常會有過份擔心、憂慮、注意力不集中、易怒、抗壓性低、缺乏耐心等心理症狀。此外,也會經常出現運動及自主神經系統方面的身體症狀諸如心悸、胸悶、流汗、口乾、頻尿、腸胃不適、腹瀉、頭暈、頭痛、肌肉緊蹦、手腳發抖、全身無力等。如果上述之心理及身體症狀存在持續六個月以上,一般可診斷為廣泛性焦慮症。目前治療焦慮症的藥物,主要以benzodiazepine類藥物為主,其作用在於消除或降低因焦慮引起的症狀,此類藥物一般而言相當安全,對焦慮症狀的消除,具有相當的幫助。較常見的副作用包括思睡、步態不穩、頭暈、肌肉乏力等,但在劑量調整或使用數日後,即可逐漸減輕。除了抗焦慮藥物治療外,持之以恒的運動、瑜珈、外丹功、靜坐、冥想、肌肉放鬆訓練等,均有減除焦慮的作用。這些活動的共同作用,均可減低人體交感神經系統的亢奮,亦即降低血壓、減慢心跳、減緩呼吸、降低肌肉緊張程度等,選擇一種適合自己的活動方式,透過不斷地練習,用心去體驗放鬆後的內在感受,方能將其運用到一般生活情境,達到減除焦慮症狀的效果。

至於焦慮症是否會遺傳的問題,一般認為單純的基因遺傳並不足以造成此一疾患,個人性格及生活壓力也扮演著致病因的角色。當生活壓力事件持續性存在,加上病患個性較僵化,處事欠缺彈性,容易鑽牛角尖,事事求完美,大小事事必躬親,則比一般人有較高的心理壓力和精神負擔,自然較可能出現焦慮症。因此採取彈性的方式來處理壓力,避免自己受到過多壓力的煎熬,或能避免焦慮症的產生。 (作者: 夏一醫精神科診所院長,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神經科學 哲學博士) 請尊重智慧財權 如要轉貼請註明出處

arrow
arrow

    夏一新身心精神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